孙志刚曾1年消灭近800万亩玉米,一场农业改革的反思

2024-08-16 6:48:27 体育 鑫隅

孙志刚“玉米革命”的得与失:一场激进改革的深刻反思

在贵州的农业史上,孙志刚的名字与一场轰轰烈烈的“玉米革命”紧密相连,作为曾经的贵州省委书记,孙志刚在任期间曾一年内“消灭”了近800万亩玉米种植,这一举措不仅引发了广泛的争议,也深刻影响了贵州的农业结构和农民生计,本文将从孙志刚的“玉米革命”出发,探讨其背后的动因、实施过程、影响及反思。

背景与动因

孙志刚于2015年10月被任命为贵州省委副书记,随后成为副省长、代省长,并于次年1月正式当选为省长,在履新之初,他便提出了“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”的构想,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“消灭”玉米种植,这一决策的背景是全国范围内正在通过市场引导和资金补贴等方式,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,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。

孙志刚曾1年消灭近800万亩玉米,一场农业改革的反思

在贵州,官方宣传称玉米属于低效作物,农民种植玉米一亩地收益仅有600元左右,而改种蔬菜、水果和药材等其他高价值经济作物,一亩地收入可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,有研究指出种植玉米容易导致水土流失,危及贵州的生态发展底线,这一决策忽视了玉米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和农民生活基础的重要性,以及贵州农民种植玉米的传统已沿袭400年的事实。

实施过程

为了推进这一“玉米革命”,孙志刚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手段,2018年1月,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《关于打赢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攻坚战的通知》,要求各地按照不同坡度的耕地改种高效作物,并强调彻底改变种玉米的传统习惯,在政策推动下,一场轰轰烈烈的减种玉米行动在贵州全省展开。

孙志刚还将其在贵州省创造的“五步工作法”——政策设计、工作部署、干部培训、监督检查、追责问责,进一步发扬光大,以确保这一变革的顺利推进,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,一些地方在执行政策时用力过度,甚至出现了基层工作人员与农民因拔除玉米苗而发生的冲突,引发了农民的不满和反抗。

影响与反思

孙志刚的“玉米革命”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,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减少,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,这一政策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,玉米作为重要粮食作物,其种植面积的减少直接威胁到了粮食安全,农民对政策的抵触情绪强烈,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,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简单粗暴做法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。

更为严重的是,孙志刚的贪腐问题逐渐浮出水面,2024年8月14日,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孙志刚受贿一案,他被指控受贿达8.13亿余元,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孙志刚个人道德的败坏,也映射出地方决策机制中的潜在风险。

孙志刚的“玉米革命”是一场充满争议的农业改革,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贵州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升,但也带来了粮食安全、农民生计和政府公信力等方面的挑战,这一事件提醒我们,任何改革都不能脱离实际、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,更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,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地方决策机制的监督和完善,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。

孙志刚的“玉米革命”虽然无疾而终,但它留给我们的反思却是深远的,在未来的农业改革中,我们应该更加尊重自然规律、尊重农民意愿、尊重市场规律,以科学、合理、可持续的方式推动农业的发展。

搜索
最近发表
标签列表